沒有自己的文化標準,早晚會被洗白
文/皮力
1.7億美金的莫尼里阿尼被中國人買下了想跟大家分享一段歷史:
20世紀70年代日本戰後經濟開始騰飛,其中最主要的結果是日元在國際壓力開始升值。在此背景下,日本的海外消費開始迅速提高。其中藝術品收藏也是其中一塊。日本的企業特別是保險和金融企業購買了大量的印象派到後印象派乃至畢加索。可以說今天這些市場價格的高漲和日本的貢獻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8000萬美元的《鳶尾花》和最早上億美元的畢卡索都是那個時代的產物。而那個時候之所以日本走向的印象派時期的風格,一方面是比印象派更早的作品都已經在戰後進入博物館,不再市場上流通了,而比印象派晚的抽象藝術和觀念藝術,雖然價格便宜,但是因為比較前衛被日本人看做是曇花一現的東西。
所以日本人造就了戰後最大的印象派和畢卡索的泡沫。 20世紀80年代能源危機導致的經濟危機加上美國對日本經濟的圍剿,日本經濟下滑,日元又開始貶值。在這個背景下,當年冒進的企業和個人紛紛開始遭遇資金壓力直至破產。很多作品,包括上面談到的梵谷和畢卡索被抵押到日本的銀行,但是市場繼續下行和日元貶值,現在當銀行想出售這些作品的時候,已經不能得出當年的抵押的錢了。這就是為什麼這些作品今天不在市場上也不在美術館。它們被深深的鎖在了銀行的保險櫃,永不見天日。
如果我們想像70-80年代日本藝術家在幹什麼呢?晚期的具體派,崛起的物派,以及回到日本的草間彌生和小野洋子。這些人的文化價值我們今天在重現發現,新的價格記錄也在不斷刷新。但當時這些藝術家其實非常慘,具體可以參見北野武的電影“阿基里斯和龜”。知道90年代以後,日本才恍然大悟。從國家文化層面,日本國際文化交流基金會開始著力在亞洲背景下推廣日本文化。而企業家開始審視自己的文化創作,森美術館就是這個時候的產物。而在這個背景下才出現了後來的森萬里子,奈良美智和村上隆。這時在回溯,他們才發現具體派和物派的價值。但是這時他們也不得不用高價從歐美人手上買回自己當年不屑一顧的東西。
留言
張貼留言